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历史逻辑背景 -和记娱乐网站

欢迎光临河南安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企业环评报告综合服务商
环评服务热线:
15603729019
  • 河南安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联系人:刘经理
  • 手机:15603729019
  • 电话:0372-3721217
  • 传真:0372-3721218
  • 地址:中华路与明福街交叉口东南角碧桂园天汇2号楼临街商铺208号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历史逻辑背景
 发布:china-hnah  浏览:1418次 发布时间:2019-12-14 分享到:

  我们之所以要讲这个问题,主要原因有三个:第 一,在我们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时,存在着厚今薄古的现象,忘记了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这种现象必须纠正,否则难以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第二,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认真回顾我们党重视环境保护方面的历史,不难发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虽然我们走过不少弯路,但也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不能忘记这一领域内的成就和经验。第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科学,把握这一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必须把握这一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因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就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起步

  虽然“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到21世纪才进入普通人们的视野并成为新时代的一个热门话题,但中国共 产党重视环境问题却是非常早的,这与其他现代化国家明显不同。其他现代化国家都是在环境遭遇极大破坏之后才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开始生态文明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后,1956年3月,毛泽东就提出了“绿化祖国”这个口号。毛泽东指出:“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要做出森林覆盖面积规划”;“真正绿化,要在飞机上看见一片绿”;“用二百年绿化了,就是马克思主义”。1958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但后来发生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对生态环境应有的重视和保护,违背自然规律,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0世纪70年代初,面对现代化进程中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1972年6月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环境大会上首 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73年8月,我们党召开了第 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这次会议的历史性贡献在于:第 一,承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认真治理;第二,会议确定了环境保护的32字工作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第三,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国环境监测工作意见》和《自然保护区暂行条例》;第四,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开创环境保护事业的第 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环境保护在中国开始列入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会议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及其有关部门,都相继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并着手对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城市和江河进行初步治理,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起步。

  二、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十四年间,环境保护成为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新时期,1981年党中央制定的《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要求必须“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明确指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生态平衡”。党的十二大还明确提出了关于控制人口增长、加强能源开发与节约能源消耗等生态文明建设观点。为了贯彻十二大报告精神,1983年12月31日~1984年1月7日,我们党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这次会议将保护环境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的总方针、总政策。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指出,“人口控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努力开展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

  1989年4月28日~5月1日,我们党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提出要加强制度建设,深化环境监管,向环境污染宣战,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会议通过了《1989-1992年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和《全国2000年环境保护规划纲要》。会议形成了“三大环境政策”,即环境管理要坚持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项政策。

  1989年12月,我国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 法(试行)》,标志着环境保护 法律正式建立。该法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的经验教训,确立污染者必承担治理责任的原则,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认真执行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33页)。

  由此可见,这一阶段,我们党已经把环境问题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中去考量,环境保护成为发展经济的条件,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三、从1992年到2002年十年间,保护生态环境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四大之后,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的正式确立。1996年3月,为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明确指出,把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这表明我国在处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这一矛盾时,将抛弃传统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国家决策中将更多考虑环境保护要素。

  1996年7月,我们党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提出了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要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举,全面推进环保工作。江 泽 民同志在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会议上指出,“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良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了部署,强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并针对资源严重不足情况,指出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002年1月,我们党召开了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做好这项工作。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基于此,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这一阶段gdp高速增长,尤其是1994年创造了中国奇迹达13.6%,这些成绩的取得依赖于资源的高消耗,造成了环境的高污染。同时,我国各类环境问题集中爆发,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利益冲突的重要触发点。

  这一阶段发生了三个明显变化,一是环境被置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二是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被纳入社会建设中,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三是环境保护从政府行为转化为全社会行为。

  四、从2002年到2012年十年间,生态文明建设逐步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保护被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2006年4月,我们党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会议提出了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明确三个转变无论是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来看,还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无论是从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来看,还是从环境保护的资源配置来看,都是全局性、整体性、战略性、方向性、根本性的转变,是历史性转变。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我们党完成了从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转向“和谐共生”的方法 论转变。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首 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自此,生态建设话语频繁地出现在党和国家 领导人的发言中。

  2011年12月20日,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召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他强调,环境是重要的发展资源,良好环境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生活质量,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固本强基,为人民群众提供水清天蓝地干净的宜居安康环境。

  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提出四个文明的基础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尤其党的十八大“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独立成篇地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2014年版,第31页)。这表明中国共 产党将环境保护纳入政治和意识形态范畴中,生态治理能力成为当代中国共 产党执政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价值向导。

  五、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位置,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 未有,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局面。在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这一目标载入国家根本法,进一步凸显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保障。

  六、研究小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们实现了如下几次飞跃:

  第 一,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从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到“环境保护”概念的提出,到环境保护成为基本国策,再到生态文明成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一部分,我们党对环境问题的意识不断增强。

  第二,发展理念越来越科学。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手抓、二手都要硬,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一起抓,再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从关注发展到关注可持续发展,再到提出“绿色发展”,我们党的发展理念越来越科学。

  第三,环境治理机制越来越完善。从党和政府集中管制到社会全面参与,从政府主导逐渐开始转向政府、市场、公民三方互动治理,从关注局部片面性的问题到关注整体全局性的问题,我们党的环境治理体制模式越来越完善。

  第四,环境治理手段越来越多元。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到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社会手段,从自上而下到上下结合互动,环境治理手段逐步实现了从管制到善治的转型。

  以上表明,中国共 产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绿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 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来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 

  作者:秦宣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教授


咨询热线
微信联系
回到顶部
网站地图